选址被忽悠?因为你看错了数据!人流量、商圈档次、竞品数量全是烟雾弹。真正决定生死的唯一金指标:
⭐️【有效客流密度】= 每小时真正可能进店的人数 × 进店转化率
这才是选址的命门! 算不清这个数,砸多少钱都是打水漂。
一、 3步算出你的“有效客流密度”(小白也能懂)
1.锁定黄金时段:
午餐(11:30-13:30)、晚餐(17:30-19:30)蹲点目标位置,数清路过门店主入口的人数(≠商场总人流!)。
例:周三晚高峰1小时,门前经过200人
2.筛出“有效客流”:
剔除不可能消费的人:赶路的学生、推婴儿车的家长、快递员... 只计符合你客群特征的人(如白领、情侣、家庭)。
例:200人中,目标客群约80人
3.预估转化率:
根据门头吸引力、品类契合度、竞争强度,保守估算进店率(新手按5%-10%计)。
*例:按8%转化率,有效客流 = 80人 × 8% = 6.4人/小时*
公式落地:
晚高峰有效客流 = 6.4人/小时 × 2小时 = 约13人
午高峰同理测算,相加即得每日核心有效客流量
二、 用“有效客单价”反推:这个位置能不能活?
致命陷阱: 只算“人多不多”,不算“赚不赚得到”!
终极验算公式:
(日租金 ÷ 有效客流) ≤ 客单价 × 10%
场景实操:
假设店铺日租金1000元,测算日有效客流60人:
1000元 ÷ 60人 ≈ 16.7元/人
若你客单价40元,租金占比需≤4元(40×10%),16.7元远超红线! 此铺必亏!
破局点:
要么砍租金(谈至日租600元以下),要么提升转化率(优化门头/爆品引流),否则立刻放弃!
三、 避开“伪有效客流”的三大陷阱
1.“过路流量”≠“进店流量”:
地铁口人流汹涌,但99%的人直奔车站,扭头看店都难。
2.“聚客点距离”定生死:
顾客愿为网红店走300米,但不会为普通快餐多走50米!你的店必须在目标客群自然路径上。
3.“流量归属权”陷阱:
商场中庭人流大,但被大品牌截流;转角铺看似双面曝光,实际两边客群都抓不住。
行动铁律:带着计算器去选址!
1.打印《有效客流测算表》(时段/总人流/目标客群数/预估转化率);
2.高峰时段蹲点2天,手动计数(别信中介数据!);
3.套用验算公式,超标30%直接淘汰;
4.和房东谈判的唯一筹码:你的测算数据!
韭菜觉醒宣言:
有效客流密度是选址的“照妖镜”——
照出虚假人流的泡沫,照穿高租金的镰刀,照见活下去的真实底线。
算不清这个数,宁可不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