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那些在“倒闭潮”里活下来的餐厅,都做到了3个“绝不”!
2025-03-31 转门面网

近年来,餐饮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闭店潮此起彼伏。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餐饮相关企业累计注销接近300万家,新开店数超300多万家,但近半数门店存活不足一年。然而,在一片哀鸿中,仍有部分餐厅逆势突围。这些幸存者往往坚守了三个核心原则:绝不忽视产品本质、绝不轻视成本与模式、绝不放弃顾客体验,转门面网小编结合行业案例与经营逻辑,剖析其制胜之道。


一、绝不忽视产品本质:回归“吃”的核心

在餐饮业,“好吃”是基础,但“稳定”才是生存的关键。许多倒闭的餐厅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追求网红效应,盲目创新导致产品失去复购率;要么忽视品质,用低价策略牺牲用户体验。例如,某大汉堡品牌因定位错误(CBD白领无需多人聚餐型产品)、定价虚高(人均30元远超市场平均),开业仅两周即倒闭。反观活下来的餐厅,则坚守了以下原则:

  1. “不难吃”比“惊艳”更重要菜品无需追求极致口味,但需保证新鲜与稳定。正如红餐网提出的“三不法则”:量不少、不难吃、价不高。例如苍蝇馆子虽环境和服务差,却因菜品稳定且性价比高而客源不断。
  2. 聚焦核心品类,拒绝“食全食美”盲目增加菜品不仅增加供应链压力,还会稀释品牌特色。成功者往往专注少数爆款,如某煎饼店仅凭三款产品年营收破亿,通过精简SKU提升效率和品质。
  3. 性价比为王,拒绝“虚高溢价”消费降级趋势下,消费者更注重质价比。日本甜品品牌LeTAO在中国定价比本土高1.5倍,最终因价格过高导致闭店;而坚持平价路线的社区餐饮则通过复购率站稳脚跟。

二、绝不轻视成本与模式:平衡扩张与生存

餐饮行业的门槛看似低,实则隐藏在“门后”——成本控制与商业模式至关重要。2023年倒闭潮中,超半数餐厅因房租暴涨、盲目扩张或资本驱动模式崩塌而退场。

  1. 理性扩张,避免“规模陷阱”许多品牌如虎头局、Mama Box因资本助推快速开店,却忽视单店盈利模型,最终资金链断裂。活下来的餐厅则坚持“稳扎稳打”,例如某地方火锅品牌仅在区域内密集开店,通过供应链本地化降低成本。
  2. 线上线下一体化,抵御风险疫情期间,西贝等企业通过外卖自救,验证了多渠道布局的重要性。成功者不仅入驻平台,还自建私域流量,如社群订餐、会员体系,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
  3. 严控成本,拒绝“面子工程”高额装修、过度营销是新手常踩的坑。某杭州生煎店因房租从40万涨至120万被迫搬迁,警示经营者需优先评估成本结构。活下来的企业往往通过精简人员、优化采购、采用预制菜等方式压缩开支。

三、绝不放弃顾客体验:从“交易”到“关系”

餐饮不仅是产品交易,更是情感连接。海底捞以服务出圈,证明体验能成为核心竞争力。而那些闭店品牌,往往因忽视顾客需求而败北:

  1. 精准定位,拒绝“自嗨式创新”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成功者擅于捕捉场景痛点。例如,针对上班族推出“一人食”套餐,或为家庭客群设计亲子友好环境。反之,某众筹餐厅因品牌混乱(鲁菜馆取名“山里江南”)、营销缺位,最终无人问津。
  2. 服务与环境的“适度平衡”过度追求高端环境可能劝退大众客群,但完全忽视体验也难以留存顾客。活下来的餐厅通常选择“差异化路线”:社区店主打亲切感,商圈店强化设计感,但均以菜品为基础。
  3. 拥抱变化,持续迭代消费趋势瞬息万变,从“国潮点心”到“质价比为王”,成功者需敏锐调整策略。例如某烘焙品牌通过联名IP、推出平价产品线应对市场降温,避免重蹈虎头局覆辙。

结语:餐饮没有“躺赢”,唯有“死磕”

餐饮业的残酷在于,它既需要匠人精神打磨产品,又需商人思维把控成本,还需用户视角洞察需求。那些在倒闭潮中屹立不倒的餐厅,无一不是将这三个“绝不”刻入基因:用产品建立信任,用模式抵御风险,用体验创造忠诚。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餐饮没有捷径,活下来的都是‘笨功夫’堆出来的。”未来,随着竞争加剧,唯有坚守本质、灵活应变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常青树”。

转门面网免责声明:您在转门面网上所看到的新闻内容均由转门面网小编整理或来源于网络,不构成广告也未用于商业宣传,转门面网仅为广大用户无偿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转门面网赞同其观点,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内容及图片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电话:0731-8523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