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干餐饮,就没有不难的!关店不丢人,不挣钱才丢人!
2025-03-17 转门面网
2025年的中国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近300万家餐饮门店倒闭,而这一数字在2025年或将继续攀升。从高端米其林餐厅到街头小吃店,从网红奶茶到传统火锅,无一不在市场的巨浪中挣扎。面对这场残酷的洗牌,餐饮人逐渐认清一个现实:关店不丢人,不挣钱才丢人。行业的生存逻辑正在从“规模为王”转向“效率至上”,只有放下执念、理性经营,才能在寒冬中觅得生机。

一、闭店潮背后的真相:市场正在惩罚“低效生存”
1. “虚胖式扩张”的崩塌
过去十年,餐饮行业曾陷入疯狂扩张的怪圈。许多品牌通过融资、加盟快速铺店,却忽视了单店盈利能力。例如,明星火锅品牌贤合庄从巅峰时期的800家门店缩水至50家,茶饮品牌伏小桃从300家门店仅剩2家。这种“虚胖式增长”本质上是资本泡沫的产物,一旦市场降温,现金流断裂便成为致命一击。正如餐饮专家欧峰所言:“长出来的虚胖甚至‘肿瘤’,必须尽快切割。”
2. “面子工程”的代价
部分餐饮人将关店视为失败,宁愿硬撑也不愿止损。上海一家日料店老板曾为维持高端形象,坚持支付每月40万元的人工成本,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被迫跑路。反观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的务实策略——2025年“不开不赚钱的店”,甚至主动关闭亏损门店,反而让利润降幅收窄。这印证了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的观点:“暂时离开,除了面子以外,其他都是稳赚不输。”
二、不挣钱的三大“致命陷阱”
1. 成本黑洞:租金与人力压垮利润
餐饮业的“四座大山”(租金、人工、食材、营销)已成为吞噬利润的元凶。以北京漫咖啡为例,其四五百平米的“第三空间”概念店因翻台率低、租金占比超30%,最终被迫闭店。而在深圳,核心商圈的大店租金已下降30%-50%,但仍难掩经营困境。餐饮人必须清醒:规模≠效益,小而美的社区店、高坪效的档口模式,才是成本优化的方向。
2. 流量依赖:营销泡沫下的虚假繁荣
网红餐饮的昙花一现揭示了流量经济的脆弱性。明星奶茶品牌“谢谢茶”曾因营销爆红,却因产品力不足、价格虚高迅速倒闭;上海小锄匠寿喜烧凭借“富士山寿喜烧”出圈,但因管理混乱、创新停滞,最终全部门店关闭。流量可以带来短期热度,但复购率才是生存根基。正如餐饮人蒋毅所言:“降本增收的核心是回归基本功。”
3. 品类跟风:盲目创新反成自掘坟墓
冒烤鸭、竹筒奶茶等网红品类的快速消亡,暴露了缺乏文化根基的“伪创新”危机。这些品类依赖短期热度,供应链不成熟、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尝鲜后迅速回归经典品类(如鸡、鱼、牛肉)。日本餐饮的启示值得借鉴:萨莉亚通过极致性价比和标准化供应链,在全球逆势增长;味之素则将单一调味品做到极致,成为行业标杆。
三、破局之道:向死而生,向实而行
1. 果断止损:关店是战略,更是智慧
2025年,“活下来”比“活得大”更重要。广州车陂城中村一家快餐店老板在连续12个月亏损后,选择关闭两家门店退守社区,将投资成本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二,反而实现单店盈利。餐饮人需要学会“壮士断腕”,正如民食之本创始人欧峰强调:“失去造血能力的门店必须果断关闭。”
2. 降本增效:从粗放经营到极致抠细节
精细化运营已成为行业共识。日本餐饮的“抠成本哲学”值得学习:通过标准化操作将人效提升30%,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食材损耗。国内品牌如南城香,则通过优化菜单结构、动态调整毛利,在客流量下降时仍稳住利润。降本不是削减品质,而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员工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效率。
3. 深耕价值:让每一分钱花得值
消费者愈发理性,性价比成为核心诉求。西贝莜面村通过“闭门练功”,将一碗面的出品时间精确到秒;社区快餐店“老乡鸡”用现炒菜品和免费鸡汤,在人均30元的赛道建立口碑。餐饮的本质是“为老百姓认认真真做好一顿饭”,只有让顾客觉得“钱花得值”,才能形成持续复购。
结语:寒冬之后,必有新生
餐饮业的这场洗牌,看似残酷,实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关店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那些活下来的品牌,无一不是将“效率”刻入基因、用“价值”赢得人心的强者。正如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上行业精英的共识:“未来的竞争,拼的不是谁开的店多,而是谁更懂消费者,谁能守住护城河。”
干餐饮,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但真正的尊严,不在于门店数量,而在于能否在每一张账单背后,写下实实在在的利润。关店不丢人,不挣钱才丢人——这句话,或许正是2025年餐饮人最清醒的生存宣言。
转门面网免责声明:您在转门面网上所看到的新闻内容均由转门面网小编整理或来源于网络,不构成广告也未用于商业宣传,转门面网仅为广大用户无偿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转门面网赞同其观点,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内容及图片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电话:0731-85233825